客户端
安卓客户端下载 苹果客户端下载

艾灸的分类及操作方法

  • 简要:中医灸法分类及操作方法

   艾炷灸
 
   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,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。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,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。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,临床多用中、小艾炷,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,以增加黏附性,然后放置艾炷,从上端点燃,当燃剩至2/5左右,患者感到烫时,用镊子将艾炷夹去,换炷再灸,一般灸3~7壮,以局部皮肤充血、红晕为度。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,不留瘢痕,故名。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,如哮喘、眩晕、慢性腹泻、风寒湿痹、风湿顽痹等。
 
   艾条灸
 
   艾条灸是将艾绒用柔软的纸卷成条状,长约20厘米,直径约1.5厘米,点燃施灸。分温和灸、雀啄灸两种。
 
   1.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,在距离皮肤2~3厘米处进行熏烤,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灸10~15分钟,至皮肤红晕为度。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患者或小儿等,医者可将食、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,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,防止烫伤。
 
   2.雀啄灸 施灸时,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施灸,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。
 
   3.温针灸 系针刺与艾灸结合之法。即针刺后,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,或以艾条烤针柄或针身,使热力通过针身转入体内。目前用此法者较多。在针刺得气后,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,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施灸,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,直至燃尽,除去灰烬,每穴每次可施灸1~3壮,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。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,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,发挥针和灸的作用,达到治疗目的。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 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灸法的注意事项
 
   1.灸法的先后顺序 一般情况,先灸上部,再灸下部;先灸阳经,后灸阴经;就壮数而分,先灸少而后灸多;就大小而分,现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。如脱肛的灸治,先灸长强穴以收肛,后灸百汇以举陷,先灸下而后灸上。
 
   2.灸法的补泻 灸法的补泻,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,虚证用补法,实证用泻法。艾灸补法是在点燃艾炷后,不吹艾火,缓缓燃尽为止,以补其虚;艾灸泻法是在点燃艾炷后,一口快速吹旺艾火,至燃尽,使艾火的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层,以泻邪气。
 
   3.灸法的禁忌证 ①禁忌穴位、部位:一般面部穴位、乳头、大血管等部位均不宜使用,不宜直接灸,以免烫伤形成瘢痕。关节活动部位,不宜用化脓灸,以免化脓溃破,不宜愈合。②一般空腹、过饱、极度疲劳或对灸法恐惧者,应慎用灸法。对于体质虚弱者,灸时艾炷不宜过大,刺激量不可过强,以防晕灸发生。一旦发生,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及时处理。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。④施灸过程中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。
 
   4.灸后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,如果施灸过量,时间过长,局部可出现水疱,只要不擦破,任其自然吸收,可不留后遗症;如水疱较大,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,放出水液,再涂以龙胆紫。瘢痕灸者,再灸疮化脓期间,疮面局部勿用手搔抓,应保护痂皮,并保持清洁,以防止感染。


健康网盟公众号
【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】
更多名医名家

邓铁涛的“养生秘

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,公布了他

针灸界领军人物--

石学敏的一生与银针结缘。小小银针,细若麦芒,在他的手中,就像

郭芳

郭芳

查看详细资料

发送留言

用户等级:高级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