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端
安卓客户端下载 苹果客户端下载
更多名医名家

邓铁涛的“养生秘

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,公布了他

针灸界领军人物--

石学敏的一生与银针结缘。小小银针,细若麦芒,在他的手中,就像

聤耳

  • 简要:疾病库为你提供详尽的:疾病查询,疾病分析,疾病就医,疾病治疗,疾病预防,疾病诊断,疾病概述

聤耳
  •     耳位于眼睛后面,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,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,然后传给大脑。在脑中,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、音乐和其他声音。

  •     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九:“劳伤血气,热乘虚也,入于其经,邪随血气至耳,热气聚,则生脓汁,故谓之聤耳。”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。但暴病多属产症,久病多属虚证。实证多由肝、胆、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;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。因久病损伤阴液,肾阴不足,则头晕耳鸣,听力减煺,耳窍流脓稀少等。

  • 1、耳不妄听不同的声音或语言对大脑是一种刺激。因此,不听对健康不利的东西,且音量要适宜。听广播也要有选择地听。

    2、耳勿久听如久听噪音可发生噪音性耳聋。强烈的声音对听力损害更大,可闭口掩耳避免之。听时间久应休息一会儿,避免听力疲劳,如有时开长会,中间不休息,效果就会降低。

    3、叩鸣天鼓静坐闭目养神,用双手心紧贴两耳孔,五指贴耳后脑部,用示指、中指和无名指叩后脑部24次,然后快速将双手掌离开耳孔,如此,连续做10次。此运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醒脑强志、聪耳明目等作用,可防耳病。

    4、耳常按摩用双手按、揉摩两耳廓,再牵拉两耳廓,以其发热发红为度,反复进行多次。可在鸣天鼓后进行。

    5、防药损耳有些抗生素如链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庆大毒素和氯霉素等,可引起药物性耳聋,尽量不用或少用。

    6、切忌挖耳。俗话说:“耳不掏不聋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耳痒用火柴棒、头发夹和毛线针等硬物挖耳道,可引起耳道损伤发炎化脓,应当禁止。耳痒可用酒精棉签洗擦,耳痒可用酒精棉签洗擦,必要时可就医耳科检查处理。

  •          本病等同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,由于中耳感染,可造成外耳道的分泌物增多,阻碍声波的传播,故可造成听力下降,如果感染影响到耳膜,可穿孔形成溃疡,造成耳鸣以及耳聋等并发症。由于感染持续存在可并发急性乳突炎、骨膜下脓肿、面瘫、脑膜炎。

  •     聤耳始见于《诸病源候论》。泛指耳窍化脓性疾病。
    1.或以脓色黄者为聤耳。
    2.震耳:系指耳内流脓色青的病证。
    3.脓带红色名风耳。
    4.脓带白色名缠耳。
    5.耳疳:是一种耳内漫肿,流黑色臭脓的耳病,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所致,本病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。

  • ①泛指耳窍中流脓的病证。

    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的病证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九:“劳伤血气,热乘虚也,入于其经,邪随血气至耳,热气聚,则生脓汁,故谓之聤耳。”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。但暴病多属产症,久病多属虚证。实证多由肝、胆、叁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;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。实证中因风热所致者,宜疏风清热,用银翘散加减。因湿热上蒸所致者,宜清热除湿,用黄连温胆汤加减。因肝胆湿火熏蒸所致者,宜清泻肝火,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因肝经血热所致者,宜清热凉血,用犀角地黄汤加减。虚证中因肾阴亏损,虚火上炎所致者,宜滋阴降火,用知柏地黄汤加减。本病的外治法也颇多。如熊胆用开水溶化滴耳;胆矾散为末吹耳中等。本病类今之急、慢性中耳炎。

    ③笆耳 ,病名。笆,音义同脓。笆耳系?耳的别称。《闫氏小儿方论》:“治笆耳,白矾水飞一钱,麝香、胭脂少许,研匀,用线裹杖子蘸药末入耳中。”

    症状为耳深部锐痛,逐渐加重为跳痛、钻痛,当喷嚏、嗬欠时疼痛可连至大部,听力下降等。

    常见证型有:

    ①风热邪毒型聤耳。起病较急,证见耳内刺痛发胀,痛连头部,并见耳鸣,听力障碍,或有脓液流出,色黄质稠,伴有发热,怕冷,便秘,尿赤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,治宜疏散风热,消肿解毒,方用蔓荆子散等。

    ②肝胆火盛型聤耳。证见耳内疼痛发胀,有脓液稠黄,量多,头痛,烦躁易怒,口苦,尿赤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治宜清泻肝火,方用龙胆泻肝汤等。

    ③肾阴亏损型聤耳。证见耳内流脓,缠绵不愈,时流时止,脓色白量多,一般无红肿疼痛,伴有眩晕,耳鸣,口干烦热,舌红无苔,脉细数。治宜补肾、养阴、清热,方用知柏地黄丸等。

    ?耳多因平素肝胆火盛,感受风热邪气,上犯于耳;或污水灌耳及挖耳损伤等感染邪毒;或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等引起。

  •        早期检查:鼓膜松弛部充血、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,此期为时不久,常被忽视,特别是小儿更不易觉察。

    中期检查:鼓膜弥漫性充血,伴肿胀,向外膨出,初见于后上部。后渐全部外凸。正常标志难以辩认。血象:白细胞总数增多,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加。

    晚期检查:鼓膜穿孔前,局部先出现小黄点。穿孔开始一般甚小,不易看清,彻底清洁外耳道后,方可见到鼓膜穿孔处有闪烁搏动的亮点,有脓液自该处涌出(耳部)。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。

    恢复期检查:可见鼓膜紧张部小穿孔,外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或干燥。

  • 聤耳治疗前的注意事项?

    1. 二味消毒散(《外科大成》卷一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白矾、明雄黄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,茶清调化。

    【用法】鹅翎蘸扫患处。

    【功能】除湿止痒。

    【主治】红肿痛痒流水;聤耳。

    2. 干胭脂膏(《婴童百问》卷四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干胭脂、白龙骨、白矾(煅)、白石脂(研)各等分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,用枣肉为枣,如枣核大。

    【用法】以绵裹l丸,纳耳中,一日换叁次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小儿聤耳,常出脓水不止。

    3. 大黄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叁十六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川大黄15g,黄连末7.5g,龙骨末7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。

    【用法】每用少许,绵裹纳耳中。

    【功能】泻火燥湿,收敛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耳有恶疮,时流脓水。

    4. 白龙散(《外科精义》卷下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寒水石120g(烧半白,研),乌贼鱼骨(研)、滑石(研)各30g,硼砂9g,轻粉3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每用于掺;耳中痛者,油调如煳,滴红于耳中。

    【功能】生肌止痛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;耳中猝然大痛。

    5. 白龙散(《不知医必要》卷二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矾1.2g,龙骨4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先用绵杖搅净脓水,然后将药少许吹人,一日二叁次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耳有脓水不干。

    6. 白矾灰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叁十六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白矾灰7.5g,白龙脑22.5g,乌贼鱼骨7.5g,蒲黄1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散。

    【用法】每次1.5g,纱布包裹,塞耳中,日叁易之。

    【功能】解毒收湿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出脓水,延久不愈。

    7. 白矾灰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白矾灰、黄柏(锉)、乌贼鱼骨、龙骨各1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散。

    【用法】以绵缠柳杖,展去脓血尽,干掺药末于耳内,一日二叁次。

    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收湿止血。

    【主治】小儿聤耳有脓血,疼痛不止。

    8. 红玉散(《医级》卷八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矾、黄丹各1.5g,水龙骨(即底老油灰)3g(煅,研),海螵蛸3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以绵梃子搅尽耳内脓水,用药少许,掺灌耳中,每日二次。勿令风入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敛疮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流脓。

    9. 红绵散(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五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矾6g,胭脂1.5g,炉甘石(研)6g,麝香少许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用棉杖子缠缴耳中,令脓汁尽,别用棉杖子蘸药入耳,或干吹少许亦可。

    【功能】祛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出脓及黄汁。

    10. 红绵散(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卷十二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矾、海螵蛸各3g,麝香少许,干胭脂1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先清洗耳中脓水,再用吹药管将药吹入耳中。

    【功能】祛脓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有脓及黄水。

    11. 红棉散(《寿世保元》卷六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白矾1.5g,干胭脂粉0.75g,麝香少许,片脑0.3g,熟炉甘石1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先以绵杖子搌干脓水,另将鹅翎管子送药入耳底。

    【功能】祛脓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生脓并流黄水。

    12. 花胭脂丸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花胭脂、白龙骨、白矾灰、白石脂各15g,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,枣肉为丸,如枣核大。

    【用法】用时以绵裹1丸,纳入耳中,一日换叁次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小儿聤耳,常出脓水,久不止者。

    13. 吹耳散(《青囊秘传》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功劳叶(烧炭)、枳壳(烧炭)、梅片少许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吹入耳中。

    【功能】除湿清热。

    【主治】耳中流脓。

    14. 青矾散(《疡科选粹》卷叁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矾3g,龙骨0.6g,黄丹0.6g,麝香0.09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干掺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敛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脓耳。

    15. 香矾散(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十二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白矾、胆矾、红花各3g,麝香少许,蛇蜕1条(烧留性)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瓷瓶收贮。

    【用法】先用新绵缠细箸头搌干耳中脓,然后挑药少许入耳中。次日用斡耳子擀去昨日药,再用上法,以愈为度。

    【功能】祛风活血,燥湿解毒。

    【主治】久患聤耳不愈,耳中有脓,时发痒痛。

    16. 矾黄散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四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矾石(熬令汁枯)15g,雄黄7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极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先以绵杖子拭耳内令干,却滴生麻油一二点入耳内,仍以绵杖子粘药末少许在耳内。不拘久近,只一二度愈。

    【主治】耳内脓水,疼痛不止。

    17. 珍奇散(《凡台玉案》卷六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珍珠、炉甘石(煅)、紫草茸各9g,麝香、枯矾各0.6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每次少许,吹耳内。

    【功能】解毒燥湿,生肌敛疮。

    【主治】耳疮并耳内流脓。

    18. 香附散(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五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香附子末9g,干胭脂3g,密陀僧3g,轻粉少许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每用少许,吹入耳中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敛脓。

    【主治】耳内有脓水不干。

    19. 禹余粮丸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叁十六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禹余粮7.5g(烧,醋淬七遍),乌贼鱼骨7.5g,龙骨7.5g,釜底墨7.5g,伏龙肝7.5g,附子1枚(去皮、脐,生用)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。每用如皂荚子大,以绵裹。

    【用法】纳耳中,一日二次。

    【功能】敛湿祛脓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有脓者。

    20. 胚矾散(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五引《海上方》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白矾、乌贼骨各3g,麝香少许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先用绵杖拭去脓汁,后将药吹入耳内。

    【功能】敛疮排脓。

    【主治】耳中脓出。

    21. 蚕香散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四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蚕纸(已出者,烧灰)、乌贼骨(去甲)、染胭脂各3g,麝香(研)1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散。

    【用法】满塞耳中,不动,候自落;未愈再用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耳中流脓久不愈。

    22. 莫愁汤(《辨证录》卷叁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白芍、生地各15g,当归30g,炒栀子、天花粉、香附各6g,甘草、苍术各3g,炒荆芥9g,枳壳1.5g。

    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温服。

    【功能】疏肝清火。

    【主治】妇人经来之时两耳出脓,两太阳作痛,乳房胀闷,寒热往来,小便不利。

    23. 黄矾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黄矾15g,乌贼鱼骨7.5g,黄连7.5g(去须)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绵裹,如枣核大。

    【用法】塞耳中,一日换叁次。

    【功能】清热燥湿,收涩敛脓。

    【主治】小儿耵耳,出脓水。

    24. 润胆汤(《辨证录》卷叁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白芍30g,当归30g,柴胡3g,炒栀子6g,玄参30g,天花粉9g,菖蒲2.4g。

    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温服。

    【功能】润胆开窍。

    【主治】双耳忽然肿痛,内流清水,久创变为脓血。

    25. 清肾汤(《寿世保元》卷八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防风、天花粉、贝母、黄柏(盐水炒)、白茯苓、玄参、白芷、蔓荆子、天麻、半夏(泡)各1.5g,生甘草0.75g。

    【制法】加生姜3片,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    【功能】清肾化痰。

    【主治】耳热出汁作痒。

    26. 麝香散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》卷十八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蜘蛛1个,坯子胭脂、麝香0.1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以绵捻子搌耳中脓尽,用药少许,掺入耳内。

    【主治】小儿聤耳内生疮,或有脓汁。

    27. 舒胆汤(《慈幼新书》卷二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当归、白芍、玄参、花粉、炒栀子、柴胡、石菖蒲。

    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温服。

    【功能】行气舒胆,清热解毒。

    【主治】两耳肿痛,内流清水,久则变为脓血。

    28. 蛸矾散(《仙拈集》卷二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海螵蛸、枯矾各3g,麝香0.3g,干胭脂1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每用少许,吹耳内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耳出脓水。

    29. 鼠黏子汤(《古今医鉴》卷九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连翘、黄连(酒炒)、玄参、桔梗、栀子(炒)、生甘草、牛蒡子(炒)、龙胆草(炒)、板蓝根。

    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食后服,随饮酒适量。

    【功能】清泄肝胆,消肿止痛。

    【主治】耳内肿痛。

    30. 蔓荆子散(《仁斋直指》卷二十一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蔓荆子、赤芍药、生地黄、桑白皮、甘菊花、赤茯苓、川升麻、麦门冬(去心)、木通、前胡、炙甘草各3g。

    【制法】用水300ml,加生姜3片,红枣2枚,煎至150ml。

    【用法】食后服。

    【功能】疏风清热。

    【主治】耳出脓汁。

    31. 犀角饮(《诚书》卷七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菖蒲、犀角、赤小豆、赤芍药、木通、玄参、甘菊花各3g,炙甘草1.5g。

    【制法】加生姜,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温服。

    【功能】疏风清热,解毒消肿。

    【主治】耳门肿痛,脓水流出。

    32. 解疮散(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五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赤芍药、白芍药各15g,木鳖子仁、当归、甘草各30g,大黄汁1升,黄芩、防风各7.5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,每次15g,水煎,去滓。

    【用法】食后、临卧服。

    【主治】耳内闭痛,脓血流出。

    33. 聤耳明矾散(《景岳全书》卷六十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枯矾、龙骨(研)各6g,黄丹(飞)4.5g,干胭脂2.1g,麝香少许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    【用法】先以绵杖拭去脓,别用棉杖,蘸药引入耳中。

    【功能】收湿敛疮。

    【主治】脓耳。

    34. 蝎倍散(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五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五倍子30g(炒),全蝎9g(烧存性),白矾(枯)3g。

    【制法】上为末,人麝香少许。

    【用法】吹人耳中。

    【主治】聤耳,脓出不止。

    35. 麝红散(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十二)

    【药物组成】★∮№015★蝎梢7枚(去毒,烧干,取末),坯子胭脂1.5g(别研),乳香0.3g(别研),麝香1.5g(别研)。

    【制法】上并研末令匀。

    【用法】每日以斡耳子挑少许入耳中,一日夜叁四次。

    【功能】祛脓定痛,收湿生肌。

    【主治】脓耳。

  •        一、注意休息,保证睡眠时间,避免劳累、受凉。
    二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,保持鼻腔通畅。
    三、积极治疗鼻腔疾病,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,应交叉单侧擤鼻涕。
    四、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,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。
    五、积极防治感冒,感冒是导致中耳感染的常见诱因。

    • 宜吃饮食必看
    • 忌吃饮食必看
    1.宜吃清淡的食物; 2.宜吃高热量的食物; 3.宜吃性味寒凉的食物。
    宜吃食物列表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
    草鱼 草鱼性味寒凉,且具有丰富的蛋白质,有利于组织炎症的恢复,且无上火的副作用。 每次200-300g左右,清水炖煮后服用即可。
    薏米粥 薏米粥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,能够促进本病炎症的恢复,减少外耳道的脓性分泌物。 每次200g左右为宜。
    生菜 维生素含量高,特别是维生素B以及维生素C,均可促进组织的修复。 每日300g左右即可。炒食或者煮食均可。


    用户评论